根據近年研究顯示,全球約有五千萬對夫妻需接受不孕症方面的治療。而不孕症治療從最開始的不孕症相關檢查、第一線的服用口服排卵藥或注射排卵針劑、再到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技術。在這些不孕人口中,約數百萬對的夫婦需要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來達成其生兒育女的心願,但並非所有的夫婦都會堅持到最後,有許多夫婦在開始嘗試治療不久後即早早喊卡了,到底這樣的情況有多普遍?而哪些因素會影響其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呢?
近來一項法國全國性相關的世代研究,根據法國全國健康保險與就醫資料庫來進行分析,總共納入了27,416位18-49歲於2017年首次嘗試口服排卵藥可洛米分(Clomiphene)或注射促性腺素助孕但兩年內仍未懷孕的婦女,分析其開始治療1-3個月失敗後即停止不孕症治療的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子。
研究分析的結果顯示,約22.4%的婦女開始治療1-3個月失敗後就不再繼續治療了。另經過多變項分析後顯示婦女年紀、經濟狀況、就醫型態、及是否有接受不孕症相關檢查等因素會影響其繼續治療的意願:
- 婦女年紀:年輕較輕(18-24歲,勝算比為1.42)或較長者(>35歲)較傾向早早喊卡,尤其是大於40歲(勝算比為2.93)者,可能因年紀較長者成功率較低,在醫師建議及患者考量下較容易選擇中止治療。
- 經濟狀況:貧窮線以下者較容易喊卡(勝算比為1.88)。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國內政策對於不孕症治療是全面給付的,那為何還會有影響呢?作者認為與貧窮連帶的一些其他因子,如少數族裔、移民、或語言隔閡等,也促使這些居民成為社會資源的弱勢,他們較不容易取得充分的資訊,較不知道如何運用社會資源,甚至對於未來有許多的擔憂,而這些都可能影響他們繼續治療、嘗試懷孕的想法和動力。
- 就醫型態:那些一開始尋求非婦產專科醫師協助者或未曾接受相關不孕症檢查者(包括超音波監測、荷爾蒙檢查、子宮頸黏液檢查)也較容易早早喊卡。在法國,家庭醫師僅能處方口服排卵藥,而婦產專科醫師才可開立促性腺激素針劑,而那些尋求前者幫助的婦女比較會早期喊卡,作者認為可能與醫師未受過相關培訓,未能提供患者充分資訊等有關。
綜合上述,部份不孕症夫妻在嘗試第一線治療失敗後就早早繳械了,而放棄的原因除了一般所知的經濟因素之外,患者身心壓力、年紀、生活狀況等也是不容忽視的,若要提高他們繼續治療的意願,除制定相關公共衛生政策外,也應加強基層醫療從業人員的培訓,幫助他們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族群間的差異,以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照護,並改善醫病關係與溝通,提高病人參與度,進而提升其對不孕症治療的認識與意願。因此,再教育與推廣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
(參考文獻:The burden of very early dropout in infertility care: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Octo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