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氏兒出生的比例,因產前篩檢技術的日益進步,近年來已有顯著的下降。由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建南,以及台大新竹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芯伃領導的團隊,5日發表研究成果時指出,超音波與母血篩檢的普及,大幅提高唐氏症胎兒的驗出率。然而,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蔡明松表示,全台仍有近1成母親未曾接受唐氏症產檢。
台大醫院團隊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版的研究指出,我國2001年時,每10萬名新生兒中有22.28名唐氏兒,至2010年時降為7.79名;而唐氏兒當中「活產」嬰兒,也就是排除死胎,以及產檢後決定執行人工流產的比例,則由2001年的48.74%,降至2010年的5.99%。蔡明松解釋,這是由於持續引進新的產前篩檢方式,提高驗出比例,唐氏兒數目因此減少。
過去研究已證實,母親懷孕年齡越高,胎兒罹患唐氏症的風險越大,但儘管台灣高齡產婦的數量逐年升高,還是比正常孕齡產婦要少,因此將近80%的唐氏兒是由35歲以下的母親產下。李建南指出,目前最理想的篩檢流程,應該是所有產婦不論年齡、懷第幾胎、過去是否懷過唐氏兒,都應該在第一孕期,也就是懷孕11至13週時,進行胎兒頸部透明帶超音波篩檢。
胎兒頸部後方皮下組織積水的空隙,在超音波掃描時會以透明帶狀呈現,而唐氏兒的頸部透明帶會有異常增厚的現象。林芯伃表示,胎兒頸部透明帶檢驗約可檢出70%的唐氏症胎兒,若合併檢驗母親血液中的荷爾蒙,可以把唐氏症驗出率提高到將近90%。
「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測值若大於1/270,就屬於唐氏症高危險群,應該進行羊膜穿刺做進一步確認。」李建南指出,檢測值介於1/270到1/1000之間的胎兒屬於中危險群,在進入第2孕期,也就是第15至20週時,應進行母血荷爾蒙檢驗。1994年引進的「母血2指標」,也就是驗兩種荷爾蒙,唐氏兒驗出率約為50%;2008年再引進的母血4指標,驗出率就已大幅提升至81%。
根據台大婦產部門診經驗,第1孕期篩檢唐氏症檢出率將近100%,第2孕期母血4指標的檢出率則為75%。「最理想的產檢模式,就是合併胎兒頸部透明帶,以及母血4指標篩檢。」李建南說,「唐氏症驗出率可以達到95%。」但即使唐氏症產檢技術已臻成熟,仍有近1成產婦未曾接受任何唐氏症產檢,蔡明松指出,「許多產婦懷第2胎以後,認為第1胎很健康,就省略初期產檢,是錯誤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