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我國少⼦⼥化對策——擴⼤⼈⼯⽣殖補助」政策建⾔書
台灣⽣殖醫學會 2025 年 3 月
壹、 前⾔
根據國發會最新發布的⼈⼝推估報告,2025 年老年⼈⼝占總⼈⼝比率即將突破20%,台灣社會正式邁⼊超⾼齡社會。鑑於⾏政院「我國少⼦⼥化對策(107 年-114 年)」政策綱領即將屆滿,⾏政院已召集衛⽣福利部等相關單位刻正規劃下⼀階段延續政策,包括研擬擴⼤⼈⼯⽣殖補助對象、配套措施以及修訂「⼈⼯⽣殖法」法案。
基於本學會之成立宗旨:(1) 協助研擬各項⼈⼯⽣殖法規、(2) 照顧不孕夫婦及新⽣兒之權益;本會於 2 月 9 日辦理內部專家研討座談會,彙整⼈⼯⽣殖政策在實務上所遭遇的困難,盼望為政府順利推動下⼀個階段的⼈⼯⽣殖政策提供改善⽅向與建⾔。經過討論與彙整,集結內部會員的實務面經驗,就目前推動⼈⼯⽣殖時所遭遇的阻礙彙整為九⼤面向:「衛教宣導及⽣育知識強化」、「⼈⼯
⽣殖(試管嬰兒)補助⽅案調整」、「友善⽣育職場環境推動」、「⼈⼯⽣殖資料庫優化」、「提⾼⽣育保存及醫療凍卵可及性」、「中央/地⽅協作及互補」、「政策納⼊⼼理面支持」、「⼈⼯⽣殖適用對象擴⼤」、「商業保險資源導⼊」。初步彙整出建議政府改善措施或政策配套之建⾔以供採參考。
貳、 政策建⾔
1. 衛教宣導及⽣育知識強化
民眾對於⼈⼯⽣殖、⽣育等相關知識不⾜,且對於相關技術及醫學知識存在誤解或認知有限。因此錯失⽣育、⼈⼯⽣殖的最佳時機與治療黃⾦期。
- 積極提倡不孕症治療及凍卵的黃⾦期觀念,幫助⼥性掌握 30 –35 歲的最佳階段進⾏⽣育能⼒保留,避免錯過最佳⽣育時間;亦可利用媒體等宣傳資源,推動⼈⼯⽣殖的相關知識普及,依不同需求族群分眾溝通
- ⽣育教育應列⼊公民教育,從教育加強⽣育規劃之宣導,亦可由政府或⼾政機關在新⼈結婚登記時主動提供⽣育、哺育、⼈⼯⽣殖治療等衛教資訊,提⾼民眾對⽣育健康的認識與重視
- 政府應加強推動⽣育功能評估並將相關檢測加⼊補助(如 AMH檢查),並主動規劃⽣育功能檢查之建議年齡與頻率,免費提供定期健康檢查,同時鼓勵企業在健檢、勞檢中加⼊⽣育健康的評估項目,幫助年輕⼈及早了解自身⽣育狀況,避免錯過黃⾦⽣育期。
- 少⼦化現象的根源在於家庭結構的破裂,這間接導致年輕⼈選擇不⽣育,承擔沉重的房貸壓⼒,並在年老時面臨孤獨困境。
因此,將「建構美好家庭」與「⽣育知識」納⼊小學⾼年級⾄國⾼中課程,並透過公民教育專章加以探討,甚⾄納⼊考試範圍,具有重要意義。這將有助於學校加強對學⽣的家庭價值觀與⽣育知識教育。
2. ⼈⼯⽣殖(試管嬰兒)補助⽅案調整
政府目前的⼈⼯⽣殖補助⾦額不⾜以吸引民眾使用補助,對民眾仍是龐⼤負擔。目前政策補助僅佔總治療費用 45% ~ 62%,第⼀個治療週期最⾼補助 10 萬,第⼆到第六治療週期最⾼各補助 6 萬,患者常因經濟負擔中⽌治療
- 建議將每個治療周期補助⾦額⾄少提⾼到 15 萬,提升民眾意願;倘補助資源有限,⾄少應增加前三個週期的補助。或根據台灣民眾的年可支配所得來計算補助⾦額,盡可能將民眾負擔減到最低。
- 補助政策規劃應考量政策投資報酬率1(最新研究指出,每投資1 元在試管嬰兒補助上,可獲得⾼達 5.68 元淨稅收、21.87 元的總稅收),應列⼊國家健康永續投資項目
1 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組成團隊發表亞洲首份「台灣不孕症治療擴大補助政策投資報酬率」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擴大不孕症補助政策投資報酬率高達 21.78 倍。
- 建議政府進⾏⼈⼯⽣殖需求現況調查,掌握真實需求數據,評估⼈⼯⽣殖補助政策,並適時修正補助⾦額以符合民眾需求。
3. 提⾼⽣育保存及醫療凍卵可及性
目前醫療性凍卵的適用範圍狹隘,主要受限於癌症患者,未能充分保障更多⼥性的⽣育權。然⽽,許多⼥性因⽣理因素,如卵巢早衰等相關疾病,導致⽣育能⼒下降,卻無法獲得相應的醫療支持
- 比照國際上,如以⾊列等友善⽣育國家做法,召請醫學會專家研議放寬醫療性凍卵定義,除癌症、罕見疾病外,也擴及因⽣理因素卵巢功能受影響的⼥性,提⾼對⼥性⽣育權的保護,使其也能獲得國家補助
4. ⼈⼯⽣殖資料庫優化
現⾏⼈⼯⽣殖補助政策,缺乏有效之追蹤指標、具體治療品質及成
效數據,應藉此提升治療可近性及成效
- 國健署可與⽣殖醫學會搭建⼯作平台,加速台灣⼈⼯⽣殖資料庫優化。
- 接軌國際建立更全面的資料庫:可參考澳洲模式,健全⼈⼯⽣殖資料庫,作為政策制定依據。同時提供病友端之友善應用,讓民眾可透過網站,知悉自身健康狀態,同時將相關數據作為政策優化之參考。
5. 友善⽣育職場環境推動
社會氛圍及職場對⼥性懷孕態度仍不夠友善,導致民眾對⽣育有所考量,延緩或取消⽣育計畫
- 企業應額外設置⼈⼯⽣殖治療補助⾦,併⼊各項支持員⼯⽣育的企業福利措施,亦有利企業徵才與留才,強化企業品牌形象與員⼯凝聚⼒,跨國企業如:輝達 NVIDIA、Google,及國內多家企業、醫療院所已對員⼯⽣育提供凍卵、⼈⼯⽣殖補助等實質資助。各級政府應給予鼓勵。
- 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應協⼒宣導與強化民眾的⽣殖健康與⽣育知識,與政府共同推動衛⽣福利部健康職場政策,如員⼯健檢增加精卵健康度檢查(⽣育⼒檢查),以把握黃⾦⽣育年齡。
- 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協⼒營造整體社會懷孕育兒的正向幸福氛圍,鼓勵企業營造支持與感謝孕產婦的企業⽂化,強化民眾對於⽣育歷程的知能、預備與支持系統,積極賦能,幫助其以正向態度面對⽣育計畫,從⽽敢婚、願⽣、樂養。
- 推動於政府部門以及⼀定規模以上企業內部設立「少⼦化委員會」,透過各機構設定目標,提供檢測資訊、邀請專家進⾏衛教宣導等,藉此提升⽣育意願與準備。同時建議⾦管會將企業少⼦化推動納⼊ ESG 推廣概念,成為 ESG 評鑑指標,加強推動⼒度。
- 建議勞動部推動企業制定友善孕婦之相關政策,若企業因聘僱孕婦⽽能獲得稅務減免或額外補助,讓⼥性安⼼就業,不用擔⼼因結婚或懷孕影響職涯發展。或制定彈性親職假、職務代理⼈制度,支持⽗母育兒及照顧家庭。
6. 中央/地⽅協作及互補
⼈⼯⽣殖補助政策仰賴健保及地⽅政府資源,但地⽅補助政策及執⾏⽅式不⼀,資源分布不均,不同縣市有不同的補助條件,民眾難以評估自身適用性。
- 可建立⼈⼯⽣殖補助平台,⼀站式整合中央及地⽅補助項目,使民眾申請時,能夠快速了解自⼰可獲得的補助項目,亦降低申請障礙。
7. 政策納⼊⼼理面支持
不孕或需要⼈⼯⽣殖的家庭往往面臨巨⼤⼼理壓⼒,如情緒焦慮、經濟負擔及社會輿論壓⼒,甚⾄因此中斷療程
- 將不孕⼼理支持納⼊醫療支持體系,透過多⽅合作與資源整合,舒緩不孕患者之⼼理壓⼒。
- 針對診所轉介之⼼理師、精神科醫師提供教育資源,使其更了解不孕症夫妻之⼼理壓⼒,並透過整合平台設計⼼理支持之補助⽅式。
- FertiQoL 新增病⼈自我評估的版本,以有效確認患者的⼼理狀況,並設定警戒值,達到⼀定分數,即轉介患者⾄⼼理諮商相關單位。
8. ⼈⼯⽣殖適用對象擴⼤
- 現⾏政策能使用⼈⼯⽣殖政策之對象僅有醫師認定之不孕夫妻,局限許多也想使用⼈⼯⽣殖之民眾,如:單身⼥性、同性伴侶法律框架應與現實需求接軌,避免病⼈因國內法律限制⽽轉向國外進⾏代孕,衍⽣更多社會問題。建議修法通過將⼈⼯⽣殖適用對象擴展⾄單身⼥性與同性伴侶;並呼籲充分討論代理孕母納⼊政策可⾏性。
9. 商業保險資源導⼊
除政策端鼓勵公私協⼒推動⼈⼯⽣殖補助,亦可導⼊新資源,協助不孕家庭透過多元管道獲得支持
- 政府應鼓勵與支持商業保險公司規劃不孕症治療保單,特別是企業團體保險、不孕症相關創新醫療保險,幫助企業協⼒支持員⼯⽣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