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國病理學家羅基坦斯基(Carl von Rokitansky)最早在西元1860 年首次描述子宮腺肌症。他觀察到子宮內膜的腺體出現在子宮肌肉層中。此後,眾多科學家研究此疾病之成因與機轉。但是,直到1972 年,Bird 等科學家才將子宮肌腺
症明確定義為“子宮內膜良性侵襲子宮肌層,造成瀰漫性擴大的子宮,其在顯微鏡下顯示異位但非惡性的子宮內膜腺體包圍在於增生且增厚的子宮肌肉層中。今日,在這些先驅科學家的努力下,雖然我們仍不能防止子宮肌腺症的發
生,但已發展出更便捷的診斷工具及有效的治療方法。
流行病學
由於子宮腺肌症是通過組織病理切片診斷的,因此確切的發病率尚未準確確定。在各種研究中,發生率被估計為20%~35%。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有更高的發生機率。子宮肌腺症在懷孕過婦女更常發生,但生產的次數越多並不代表更高的機率得到此病。除此之外,過去曾接受子宮手術的婦女也較容易罹患子宮肌腺症。
病因
在子宮腺肌症中,子宮內膜腺體和基質存在於子宮肌肉組織中。其成因及致病機轉極為複雜,至少提出了4 種理論。第一個也是最常用的假設是子宮內膜的內陷及侵入發展到子宮肌肉層中。第二個較有名的假說為錯位的多功能胚胎
米勒管遺跡(mullerian remnants)在子宮肌肉層中發展而成。
子宮肌腺症之診斷
一般症狀
子宮肌腺症常見的症狀包括經痛,經血量過多,及可能造成不孕等,可以透過病史詢問進行初步評估。
理學及骨盆檢查
藉由雙手骨盆檢查(bimanual pelvic examination)來評估子宮。會檢查到一個可移動且球型柔軟的增大子宮。因子宮肌腺症常與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異位症共同發生,因此在做骨盆檢查時也有可能發現肌瘤及內膜異位症的特徵。
生化檢驗
現今尚無良好的生化檢驗去診斷子宮肌腺症。對於經血量大的病人需檢驗血紅素來確認是否貧血及測尿液中hCG 排除懷孕。
影像學檢查
儘管確診子宮肌腺症是要藉由病理組織切片,但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及核磁共振可以幫助做鑑別診斷。在超音波下,子宮肌肉層呈現一塊塊圓形1 至7 毫米的無回音小囊,畸形且異質的子宮肌層迴聲紋理,且病兆無明確界線。核磁共振則可以發現不對稱擴大子宮,交界處(junctional zone)增厚至8 到12 毫米,或交界區及子宮肌肉層的厚度比例異常地大於40%。
病理切片
子宮肌腺症在病理切片下的特徵為子宮內膜組織存在於子宮肌肉層中且至少離內膜及肌肉層交界處一個顯微鏡低倍率視野的距離。這些異位的內膜組織通常具有不成熟的增生模式,而在這些子宮肌腺症的組織周邊包圍著一圈增生且肥
厚的肌肉組織。子宮肌腺症之疼痛及月經過多治療
手術治療
子宮肌腺症的標準手術治療方式為子宮切除,同時這也是確診子宮肌腺症的方式,腹腔鏡輔助的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較經陰道子宮切除術(transvaginal hysterectomy) 對膀胱的損傷機率較低且術後疼痛也較少。其他保守緩解症狀的手術方式包括子宮內膜電燒破壞術,子宮肌腺症減積切除手術等。各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優缺點,須針對病人狀況及需求作選擇。
藥物治療
子宮肌腺症的藥物治療大多為賀爾蒙的調控治療,無法在使用藥物的同時,允許懷孕,如口服避孕藥(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 COC),高劑量黃體素(progestin) , 子宮內投藥系統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device (LNGIUD),雄性素(androgen),性腺激素釋放促進劑(GnRH agonist),性腺激素釋放拮抗劑(GnRHantagonist)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這些藥物可以減緩症狀,作為手術後輔助治療,及預防復發。
其他療法
其他治療子宮肌腺症的方法包括肌肉層電燒,子宮動脈栓塞術(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及高能聚焦超音波( High-intensity focusedultrasound)等。這些治療方式的成效仍有局限。
子宮肌腺症之不孕症治療
子宮肌腺症與懷孕的關係
子宮肌腺症是否造成不孕症仍有爭論,因多數病人是在40 到50 歲被診斷且生產過的婦女較為常見。然而,隨著近年婦女生育年齡後延,在不孕症的門診中,越來越常孕的子宮肌腺症患者。一些理論被提出來解釋子宮肌腺症如何造成不孕,像是子宮內膜及子宮肌肉層的交界處存在著子宮肌腺症病兆可能會導致胚胎著床困難,破壞的交界處(junctionalzone)可能有不正常的子宮收縮,影響著床。另外一個理論是,子宮肌腺症可能會活化一系列下游的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阻礙精子功能及胚胎發育。在治療子宮肌腺症導致的經痛及經血量過多症狀時,無論是手術或是藥物皆可能對懷孕造成影響。因此,子宮肌腺症的治療與懷孕是息息相關的。
手術治療
子宮肌腺症的保守手術治療的適應症有無法以藥物控制的經痛或經血過多,重複性流產或不孕,及保留生育或子宮的需求。在局部或小範圍的子宮肌腺症,腹腔鏡或開腹手術皆可被使用,但在治療瀰漫性子宮肌腺症時,建議使用開腹手術,原因是可以藉由觸診感受並召集正常組織界線,將其切除最精確完整。隨著縫線及手術方式不斷進步,各種縫合方式不斷被發展,如三層皮瓣縫合子宮等方法,有效的降低術後懷孕時子宮破裂的機率。大部分的醫學機構建議術後半年到一年再嘗試懷孕,但在分析少數術後發生子宮破裂的病例中,從三個月內到一年後皆有發生個案,因此術後需避孕的時間仍有爭議。
醫療輔助生殖
儘管子宮肌腺症對不孕的影響仍有爭議,但在大型研究中顯示子宮肌腺症對試管嬰兒成果有負面影響。可能的原因包括子宮肌腺症造成著床失敗及早期流產。手術的切除病兆可以提高試管嬰兒的懷孕機率。除此之外,在施行試管嬰兒治療前,使用長效型的性腺激素釋放促進劑(GnRHa),也可幫助提高懷孕機率。在面對患有子宮肌腺症的不孕婦女時,須提供各種治療方式,與患者討論後,選擇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
from: 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 電子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