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研究探討的是一個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卻仍有爭議的問題:對於那些經歷過 IVF 流產,且儲存有冷凍未切片的女性而言,是否應該再解凍進行 PGT-A(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作者透過回顧性世代研究,針對146位女性的治療結果進行比較,試圖找出這項做法是否真的能改善後續的懷孕與活產結果。
研究中,這些女性被分成兩組:一組在解凍囊胚後進行切片與 PGT-A,另一組則直接移植未切片的囊胚。令人意外的是,結果顯示接受 PGT-A 的婦女反而有較低的累積活產或持續懷孕率(34.7% 對 52.7%),而且這樣的負面結果特別明顯地發生在沒有染色體異常流產史的婦女中。在這個亞組裡,PGT-A 似乎並未帶來任何顯著好處,反而可能不利於胚胎的最終著床與發育。
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雖然 PGT-A 可檢測出約 45.5% 的胚胎為非整倍體,這與母親年齡呈正相關,但是否曾有染色體異常流產史並未影響非整倍體胚胎的比例。這也讓人重新思考一個問題:RPL(反覆性流產)的背後成因是否真的多數來自胚胎染色體異常,還是有更多未被揭露的免疫、內分泌或子宮因素在其中發揮作用?
此外,作者也提出了一個臨床上很實際但常被忽略的情況:PGT-A所需的切片與雙重冷凍過程,可能對胚胎本身造成傷害,進而降低活產率。再加上本研究並未納入「鑲嵌型胚胎」的移植,這也可能使結果低估了非PGT-A組的潛在成功率。
儘管這項研究具有限制,例如樣本數不大、部分統計檢定力不足,以及回溯性設計本身的偏倚可能性,仍提供了對臨床上重要問題的初步解答。它提醒我們,在沒有明確染色體異常流產病史的情況下,對冷凍未切片囊胚進行 PGT-A,可能非但無助於提升懷孕結局,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
總結而言,PGT-A 並非萬靈丹,特別是在處理曾有 IVF 流產經驗的女性時更需謹慎。治療選擇應根據個人病史與胚胎狀況量身打造,而非單靠檢測手段來決定方向。未來更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將有助於釐清 PGT-A 在這類患者中的真正角色與應用時機。

(原文出處:Cai, H., Kirshenbaum, M., Zhang, D. et al.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y on previously cryopreserved unbiopsied blastocysts: a cohort study in women with IVF pregnancy loss. Reprod Biol Endocrinol 23, 31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