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 人工生殖廣泛用於Gardner 分級系統(Gardner grading system)來選擇胚胎。然而,在玻璃化冷凍和解凍之後,囊胚會發生一些形態上變化,這可能導致難以使用分級系統來評估囊胚品質。囊胚通常在解凍升溫後立即皺縮,這段時間評估其內細胞團( ICM) 和滋養層( TE) 的能力非常有限。囊胚腔的形成和維持歸因於鈉鉀幫浦(Na+/K+-ATPase)以及表皮細胞間的水分子通道蛋白,藉由調控細胞體積以形成充滿液體的囊胚腔,因此囊胚腔重新回漲的能力可能意味著囊胚的正常功能,故囊胚解凍後再培養一段期間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其品質。
部分研究建議在解凍後 2-4 小時內評估囊胚存活率和品質。 根據文獻,在解凍後幾個小時內重新回漲的能力是囊胚是否具有著床潛力的一個強力指標。 然而,評估囊胚是否回漲的方法和評估時間卻因人而異,因此本篇研究要明確定義在規定時間內如何定量解凍的囊胚回漲大小,作為著床評估的預測價值。
這項回溯性研究從 2017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一家醫院的生殖中心單位進行。為了標準化,需有兩個清晰的解凍後圖像可用,第一個是在解凍過程結束後立即進行的拍照,第二個是在培養箱中培養120+/- 15 分鐘後進行進行拍照,並且在囊胚冷凍前已有KID score 記錄在案的,才將當次囊胚移植納入研究中。而量測大小的方法則是計算囊胚的最長軸和最短軸,如下圖所示。
最後總共納入115個案例,根據囊胚回漲能力再分成三組(如下示意圖)。
第一組(group 1):
解凍後2小時測量,發現囊胚繼續縮小大於 10 μm
(-10μm),共37個(32.2%)。
第二組(group 2):
解凍後2小時測量,發現囊胚繼續縮小但小於9μm;或
囊胚回漲但不大於9μm(-9~+9μm),共37個(32.2%)。
第三組(group 3):
解凍後2小時測量,發現囊胚回漲大於10μm(+10μm),
共41個(35.7%)。
此三組在冷凍前胚胎等級的分佈、KID score、取卵年紀、取卵顆數、子宮內膜厚度和受精方式彼此間並沒差異,但是植入之後發現三組的懷孕率分別是Group 1:18.9%、Group2:27.0%、Group 3:51.2%,彼此間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如下圖)。
若再將三組細分成<35歲和≥35歲可發現仍然是第三組的懷孕率可以到50%左右,彼此間也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如下圖)
本篇研究發現囊胚解凍後再回漲的大小與懷孕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已有不少文獻支持此論點,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數據都是基於一兩位經驗豐富的胚胎師用視覺來作評估,這種形態評估可能非常的主觀,另外,部分研究使用縮時攝影影像系統(Time-lapse)監測回漲能力,但這些測量的時間點差異性很大。而此研究中使用的解凍後兩小時培養期適合臨床工作流程加上從解凍後的囊胚回漲的客觀測量,兩者為臨床懷孕率提供了可行的預測變量,並且對於評估胚胎移植前治療成功的機會具有重要價值。
(文章出處:Standardization of Post-Vitrification Human Blastocyst Expansion as a Tool for Implantation Prediction.J. Clin. Med. 2022, 11, 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