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 世紀德國婦產科醫師Heinrich Fritsch 初次描述了「子宮創傷後沾黏」的現象,到後來Joseph Asherman陸續發表相關系列文章,此病灶的總表徵便以其名「Asherman syndrome」稱之。顧名思義,Asherman syndrom 除了有子宮內膜沾黏,還伴有相關症狀如月經量少、經痛、不孕等。其發生率很難確立,因為病人不一定有症狀。然而隨著子宮鏡的廣泛使用,診斷出Asherman syndrome 的人數也逐漸上升,發生率大約在0.3% ∼ 21.5%。
其病因可能有以下二者:(1) 手術導致內膜基底層破壞:這是最常見的原因,手術包括:流產手術、滯留性胎盤清除、產後大出血的子宮壓迫縫合術。其他非產科的子宮手術也可能導致沾黏,例如:子宮腔中隔切除、黏膜下肌瘤切除、子宮鏡探查、剖腹產、避孕器放置等。(2) 感染。在北印度等特定區域,研究發現感染Mycobacterium tuberculi 與子宮內沾黏有關。
在臨床表現與診斷方面,子宮內沾黏可能沒有症狀;或者有經血量偏少、天數偏短、無月經、經痛、不孕等。診斷Asherman syndrome 包括詳細病史詢問加上影像學,子宮鏡是直接明確的診斷方法,而子宮輸卵管攝影也能在子宮鏡檢查之前做一個輔佐的角色,常常不孕症檢查中發現輸卵管攝影有異樣,進一步子宮鏡確認了沾黏的情況。雖然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準則,但過去研究文章多參考1988 年的美國生殖醫學會和歐洲內視鏡學會提出的兩種分類方法。
然而由於各家研究採取的疾病分類不一,很難去比較治療處置後的差異。
以往處理子宮內沾黏通常採取保守性觀察或盲目性子宮內膜刮搔術,但其效果有限。現今主流則以子宮鏡手術為主,
好處如下:
1. 鏡頭下可清楚看見沾黏的位置,以利手術進行。
2. 藉由水壓撐開子宮內腔,能順便分開沾黏。
3. 針對偏薄、偏鬆的沾黏,鏡頭端即可做一個物理性的剝離。
4. 子宮鏡器械可在鏡頭下作剪刀、電燒,甚至雷射的動作。
5. 通常門診手術即可。
常用的工具有:(1) 剪刀:剪刀的好處在於可以減少傷及正常的內膜組織,尤其進入肌肉層時出血會增加,施術者便知道該停止以避免子宮破裂,這是單純電燒所沒有的優點。(2) 電燒:電燒可以精準止血,維持視野手術;又分成單極跟雙極電燒。單極電燒使用的是低張溶液(glycine, sorbitol),手術時間過長的話會引起人體低滲透壓、低血鈉、甚至腦水腫,須謹慎使用。雙極電燒優於單極在於使用等張溶液(normal saline),人體容忍度較大,水進出差異2500ml以上才比較會引起水中毒。(3) 雷射:過去有人發表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Laser 的方法,但使用經驗沒前面二者高。至於術中如何預防子宮破裂? 最輕易上手的是用腹部超音波監控,其他也有人使用Methylene Blue Dye 染色、螢光鏡、或腹腔鏡來監測。
手術後預防沾黏也是一大重點,根據統計,輕度到中度沾黏者術後有1/3 機率復發、重度沾黏者術後則有2/3 機率復發。故以下列舉幾種預防沾黏的方法( 不過證據力不足,目前也沒有共識):
1. Solid barrier: 包括避孕器、尿管、及子宮內氣球導管。避孕器要避開含金屬部份,否則恐導致發炎及後續沾黏;也不宜選擇T 型,因其接觸面積太小。8 號尿管大小剛好,但周邊死角可能接觸不到。子宮內氣球導管(Cook®) 設計上正好符合子宮內腔的形狀,可能是最適合的。
2. 玻尿酸類的防沾黏產品:原本就是外科手術後用於塗抹傷口,有些研究拿來塗於子宮內膜,有相當的成效。
3. 荷爾蒙療法:主要是高劑量的雌激素促使內膜增長,可選擇性搭配黃體素使用。但是使用的劑量、時間長短、途徑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4. 羊膜:具有低免疫性及高防沾黏的效果,有人使用新鮮的羊膜放置在子宮腔內,效果不錯,但缺點是準備手續過於繁瑣,另有嘗試用冰凍的羊膜來減少準備材料的複雜度。
5. 增加內膜血流的藥物:如Aspirin、sildenafil、nitroglycerine 都有人提出,但研究過少。
6. 幹細胞移植:主要是取骨髓幹細胞植入子宮血管,結果有效,但還需更多研究佐證。
約有92-96% 女性在接受子宮鏡沾黏分離術後月經漸漸恢復。而關於懷孕,一篇Review 文章,總1542 人手術,其中有63% 女性懷孕,活產率也高達75%。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後來懷孕的女性也屬於高危險妊娠,可能有胎盤植入及較高的早產機率。
結論:子宮鏡的使用幫助醫師精準診斷並治療Ashreman syndrome,然而嚴重沾黏者仍然是一大挑戰,手術後的預防沾黏也十分重要。後續若成功懷孕,也必須讓病人了解其高危妊娠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面對年輕女性,醫師應該要更謹慎細緻地進行子宮腔相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