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已發表的文獻皆指出,胚胎移植時的許多細節,包括導管使用的型式,吸入胚胎的技術,導管的置入及撤回的技術,是否使用超音波導引,植入子宮的深度及位置,植入是否受子宮頸黏液干擾等等,都會影響臨床的成績。本篇文章利用超音波追蹤植入後1分鐘及60分鐘,定位胚胎的相對位置,再進一步分析與臨床懷孕率的關係。
作者利用三液滴植入法(three-drop technique),定位植入後1分鐘及60分鐘的胚胎相對位置,將220個週期分為三組: A組是植入後60分鐘,胚胎的位置相較於植入後1分鐘,胚胎往子宮底的方向遷移距離大於15mm (如下圖A)。B組是相同的條件下,胚胎遷移的範圍在原位附近的15mm以內 (如下圖B),C組是胚胎往子宮頸口的方向遷移距離大於15mm (如下圖C)。
分析共220個治療週期數,發現其中有懷孕的週期,相對於沒有懷孕的週期,年紀較輕,AMH較高,取卵數也較高,並且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其中値得注意的是,成功懷孕的104個週期中,植入後60分鐘的胚胎往子宮底遷移的A組,懷孕率高達62.5%,比總體的平均懷孕率47.2%高出許多,其中B跟C組的懷孕率則分別為28.8%及8.65%。另外,在未懷孕的這組發現高達41.3%都屬B組,32.7%屬C組。
再反向觀察發現,將所有週期依胚胎遷移位置分類為ABC三組,發現往子宮底移動的A組,懷孕率高達68.4%,而且具統計學上差異(如下圖)。
同時綜合數據統計發現,懷孕率與胚胎植入後60分鐘,距離子宮底>15mm或<15mm,並無統計學上差異(如下左圖)。但懷孕率與植入後60分鐘,胚胎是否往子宮底遷移及病人的年紀,有明顯的統計學上差異(如下右圖)。
因此根據本文的結論,胚胎植入後子宮的肌肉若正常收縮,將胚胎往子宮底的方向遷移,懷孕率相較於其他各組是明顯提高(69.5%),且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P<.01); 相反的,若胚胎往子宮頸遷移,則懷孕率戲劇性的降至19.1%。至於如何調整胚胎遷移的方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及測試來解答。
(本文章出處: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7, article 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