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孕症門診求診的夫婦中,除了有懷孕困難的患者之外,還有一類也蠻常見的,就是會自行懷孕,但卻無法順利持續至活產的重複性流產患者。這類患者雖僅占所有婦女的5%,但對於臨床醫師或患者而言,無論在診斷或治療上都極具挑戰性。
何謂重複性流產?各國或各研究的定義不盡相同,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 建議,若有兩次以上小於12 週之流產經驗者,就要著手檢查找出可能的原因。一般重複性流產常見的原因除了染色體基因異常、子宮異常、遺傳性易栓症、荷爾蒙或代謝異常、抗磷脂質症候群等之外,仍有約50%是無法確定原因的。目前知道流產超過一半是導因於胎兒染色體異常,且高齡(>35歲)懷孕,發生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越高,因此,藉由「胚胎植入前基因篩檢(PGS)」的方式植入一顆正常的胚胎是否可以幫助此類患者降低流產率並順利活產呢?
2012年 ASRM針對不明原因之重複性流產患者所建議的標準處置是採取'順其自然' (expectant management, EM)的方式,但對於重複流產的患者而言,乍聽之下,似乎是一項緩不濟急的消極作法,尤其在人工生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日,患者多了更積極治療選擇時,臨床醫師應如何給予適當的建議幫助她們早日達成心願呢?
美國史丹福大學對此進行了一項廻溯性的研究分析,比較會自行懷孕之重複性流產患者採取 'PGS'和'EM'兩種方式的臨床結果,共納入300位個案,此項研究的特色在於,分析時,'PGS'組亦囊括了最初計畫採取PGS的所有患者,即使後來因各種因素而取消未作的或有作但未及於追蹤期(6個月)內植入的個案亦列入分析,其目的是因為此研究的對象會自行懷孕,但若採取PGS的方式,需進行試管嬰兒體外授精的療程,花費頗高且過程可能出現一些變數而無法順利進行,如卵數少、胚胎發育不佳等,因此在諮詢階段便需清楚告知,讓患者有心理準備承擔可能的風險。
結果分析:依三類分組進行分析
1.比較'PGS組'(包括所有計畫作PGS者)和'EM組':
兩組的臨床結果(包括臨床懷孕率、活產率、臨床流產率)皆無顯著差異,而活產率在各年齡層兩組之間亦無顯著差異;另外,從初診到懷孕的時間來看,'PGS'組也並未比'EM'組來得快。
2.將'PGS組'分為實際'有作PGS者'和'未作PGS者',並加以比較:
'有作PGS者'所取到的卵數、正常受精卵數、囊胚形成率較高,且活產率和臨床流產率顯著優於'未作PGS者'。但'有作PGS者'158次療程中包含27次未及於研究期間施行胚胎植入。
3.比較'有作PGS且植入一顆正常胚胎者'和'EM'組:
'植入一顆正常胚胎者'之臨床懷孕率和活產率都明顯高於'EM'組,其中活產率的差異明顯呈現在大於35歲者,此外臨床流產率雖低於後者,但未達統計上的意義,各年齡層兩組之間雖無顯著差異,但仍以高齡者差異較為明顯。
結 論:
根據以上的結果,作者認為對於因染色體異常而重複性流產的患者,建議她們接受PGS是有幫助的,可降低流產率並提高活產率,尤其是高齡婦女。但在建議的同時須一併告知可能面臨的風險,就是即便花費高額費用,也可能連植入的機會都沒有,抑或者即便植入正常胚胎也未必懷孕或完全避免流產的發生。另外,也需告知想要儘早懷孕的患者,採取此方式並不會比'順其自然'來得更快,況且,過去亦有研究指出曾有過兩次流產經驗之30或40歲婦女後續自然懷孕能順利活產的機率分別高達8成多或7成。因此,對於一般不明原因重複性流產患者的治療,ASRM所建議的標準處置方式不失為一項適當的作法。當然,該廻溯性分析仍有其研究設計上的限制。
(文章出處:Intent to treat analysi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 versus expectant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Human Reproduction, Vol.31, No.8 pp. 1668–167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