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體功能不足 的臨床意義(美國生殖醫學會2012 年共識會議) |
2014-01-10 |
|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林育如醫師
台灣生殖醫學會 |
黃體功能不足(Luteal phase deficiency; LPD) 被認為是內生性的黃體缺乏,無法以維持子宮內膜的生理功能,來讓正常的胚胎著床與發育的一種情況。這個概念最早在1949 年被提出;然而黃體功能不足在臨床應用上的爭議,主要在於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診斷方式。
黃體功能不足曾被指出發生於產後的階段、明顯的體重減輕後,但也會發生於有正常月經週期的女性。縱使黃體功能不足被認為與不孕相關,但是持續性的黃體功能不足是否就被認為是導致不孕的原因,目前仍有待商榷。
可能影響黃體期功能的內科問題
GnRH, FSH 及LH 不正常的脈衝可能會減少黃體期雌激素和黃體素的分泌。甲狀腺疾病及泌乳素過高也會擾亂GnRH的分泌而改變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其它像是腎臟移植,增加beta-endorphin 及哺乳也與改變黃體素濃度有相關。
目前有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診斷黃體功能不足,包括測量基礎體溫(BBT),測量黃體中期的黃體素濃度,或是子宮內膜切片的方式。測量基礎體溫的方式因為不方便且不準確,現在已不被建議使用。正常的黃體期天數相對於濾泡期是較固定的,約12~14 天。目前也認為從LH surge 至月經來潮的天數在11~13 天為正常,如果少於8 天則是黃體期過短,但是黃體期天數過短也可能發生在年輕有正常月經週期的女性,所以臨床上對於黃體期過短的意義尚不清楚。
測量黃體素濃度作為診斷的方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但是黃體素受到LH 脈衝的影響也是以脈衝式的方式來分泌,濃度變化很大,能夠在90 分鐘內上升8 倍,且不同周期黃體功能的變化也不同;因此,以隨機的黃體素濃度作為診斷似乎也不是那麼準確。在過去子宮內膜切片被視為診斷黃體功能不足的黃金標準,然而最近有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卻指出以子宮內膜切片為工具,來做為區別具有生育力的女性及黃體功能不足的女性並不是那麼的精確。所以,目前臨床上仍然沒有一種實用且準確的診斷標準來診斷黃體功能不足。
既然準確的診斷是不可能的,那麼去治療黃體功能不足是合適的嗎?
當然第一步還是去找出有可能潛在的內科問題對症治療。如果找不出確切的異常,僅能以經驗性的療法促使子宮內膜腺體及血管系統發育成熟,增加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度,以利於胚胎著床。常用的療法以補充黃體素為例,目前並沒有證據支持黃體素使用在自然週期是有助益的;然而在接受ART 治療的病人,給予經陰道或是肌肉注射的黃體素作為支持黃體期藥物則被認為能改善懷孕率。肌肉注射的方式比起口服或陰道給藥能達到最高的血中濃度,而經陰道給予則能明顯增加內膜組織黃體素的濃度。黃體素的補充一般建議持續使用至懷孕8 到10 週,此時胎盤自身就會分泌足夠的黃體素來支持懷孕。除了黃體素外,也有人用hCG,排卵藥或是gonadotropin 來治療。
總結:
不正常的黃體功能可能是由內科問題所導致( 如: 高泌乳激素,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因此不孕的婦女應該接受相關的評估檢查與適當的治療。
目前臨床上對於黃體功能不足的診斷還沒有完全可靠的方式;因此不論是以測量基礎體溫的方式,或是測量黃體期的黃體素濃度,抑或子宮內膜切片的方式來做診斷標準,目前都不是完全可信賴的。
目前也認為在沒有接受排卵針劑或排卵藥刺激的自然週期中,去治療黃體功能不足的論點,尚無法被證實能夠改善懷孕的結果。而在接受ART 治療後的黃體期支持部分,使用黃體素或是hCG 被認為是能夠改善懷孕率的,但是要小心hCG可能會增加卵巢過度刺激的風險。然而一旦確定懷孕後,以黃體素或是hCG 作為黃體期支持的方式,目前還無法證實具有
一定的角色。
結論:
雖然黃體素對於胚胎著床的過程以及胚胎著床後早期的發育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但是黃體功能不足(LPD) 是否能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導致不孕的原因目前還無法被證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