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小型的前瞻式世代型研究結果顯示: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分析卵子染色體核型可以明顯增進試管嬰兒治療的懷孕率。研究者表示這項結果如果屬實,將可能引發人工生殖技術的思維轉換。
來自於美國及土耳其的研究者,他們在目前發表於「Fertility and Sterility」線上期刊的文章中,描述他們將競爭基因體雜交法分析卵子染色體核型的技術應用於試管嬰兒療程的兩個階段性研究。
與其他技術如免疫螢光原位雜交法等相較之下,不同的是:競爭基因體雜交法可以完整地將人類二十三對染色體核型分析出來。舉例而言,競爭基因體雜交法更可能偵測出卵子或胚胎是否為非整倍體或整倍體。
第一階段的研究
在第一階段的研究中,研究者探討是否受精前的卵子與受精後的卵子或胚胎的染色體核型有線性關係存在;例如:是否由非整倍體的卵子所形成的的胚胎染色體核型必然會是非整倍體的。
研究者從14名年齡介於23到29歲之間的捐卵者取得成熟卵子。並對所有卵子進行第一極體切片後再進行顯微注射;在顯微注射後的16小時再進行第二極體切片,在顯微注射後的三天再對所有分裂的胚胎進行單一細胞胚葉切片分析。
在全部102顆成熟卵子中,有92顆( 91 ﹪) 成功地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分析出卵子的染色體核型,其中35 ﹪為整倍體,65 ﹪為非整倍體。研究者指出:雖然被納入這項研究的女性與年齡相對年輕於其他研究,但是她們的卵子出現非整倍體的比例較其他研究中的發現高出許多。
其他相關發現:
◎ 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進行第一極體染色體核型分析:發現有88 ﹪的整倍體卵子會形成整倍體的受精卵,有95 ﹪的非整倍體卵子會形成非整倍體的受精卵。
◎ 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進行第二極體染色體核型分析:有96 ﹪整倍體的受精卵會形成整倍體的胚胎;100 ﹪非整倍體的受精卵會形成非整倍體的胚胎。
◎ 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進行胚葉的染色體核型分析:總的來說,有46﹪的胚胎(93﹪的整倍體胚胎及21﹪的非整倍體胚胎)會發展成為1~2級的囊胚。所有由整倍體胚胎形成的1~2級的囊胚也都是整倍體;所有由非整倍體胚胎形成的1~2級的囊胚也都是非整倍體。
◎ 鑲嵌型染色體的發生率就如同整倍體卵子發展成為非整倍體受精卵或胚胎的發生率一樣,約為13 ﹪。
◎ 在43個沒有發展成為囊胚的胚胎中,有95 ﹪(41/43)胚胎的染色體為非整倍體,5 ﹪(2/43) 胚胎的染色體為整倍體。
研究者表示:這個研究發現建立了卵子在受精後胚胎染色體倍性的線性關係,這意味著如果可能的話,藉由篩選正常染色體數目的卵子所衍生出來的胚胎來進行來進行療程,可以改善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有95 ﹪沒有持續發展的胚胎為非整倍染色體。如果有其他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項發現,就可以合理地建立一套常規囊胚植入標準,等待胚胎發展成囊胚才進行胚胎植入,因為許多非整倍染色體的胚胎在這段囊胚形成的過程中會被淘汰掉。
研究者並且表示:就配偶無不孕問題的年輕女性而言,卵子的染色體核型較精蟲更可能決定胚胎的染色體套性。
第二階段的研究
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41名年齡介於29~43歲的女性進行人工生殖治療的結果;41名女性中,其中30名使用自己的卵子,其餘11名則採用捐贈者卵子進行試管嬰兒治療,以競爭基因體雜交法分析的結果發現:有六名使用自己卵子的女性並沒有可利用的整倍染色體的胚胎可以進行植入。其餘的35名女性分別植入1或二顆囊胚(平均為1.3),每個植入囊胚的著床率為82 ﹪。懷孕三個月以後的持續懷孕率為74 ﹪。
研究者認為: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確認了:藉由篩選由整倍染色體卵子所形成的胚胎,可能可以降低胚胎的植入數,明顯改善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研究者指出:在實際應用上,試管嬰兒療程中之所以無法廣泛使用這種技術來分析卵子染色體核型的最主要的障礙在於:這種分析技術需要耗時5~6天才能完成,所以可能需要暫時冷凍保存那些由整倍染色體卵子形成的胚胎,留待日後植入。無論如何,這些缺點都尚待克服。
本研究全文刊載於: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7; in press (doi:10.1016/j.fertnstert.2006.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