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在檢測interleukin II和leukemia-inhibitory因子的分泌改變,是否可以用來說明患有極輕微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的不孕情況。
波蘭的科學家們報告:與健康的婦女做比較,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生育能力降低,但他們不認為這是因為細胞激素(cytokine) interleukin II(IL)和leukemia-inhibitory factor(LIF)的濃度改變所引起。
作者們指出:先要確認子宮腔內影響子宮內膜接受度的分子組成因子的濃度差異,方可將不孕症的問題弄得更清楚。
為了這個目的,他們針對14位患有第一和第二級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和21位具生育能力且沒有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試驗組做分析,測量她們體內人類正位內膜(eutopic endometrium)與胚胎著床相關的因子IL-II和LIF的濃度。
在子宮適合著床期間,訂為排卵後7到9天,收集子宮沖洗檢體和子宮內膜細胞檢體。
兩組婦女的子宮沖洗檢體分析,顯示沒有IL-II存在。而在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與沒有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間,LIF的含量沒有顯著的差異,分別是25.53 pg/ml和36.26 pg/ml。
來自波蘭醫藥科學大學的M Mikolajczyk和同仁們做的註解:以我們的研究基礎和文獻的回顧,我們主張患有極輕微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的正位內膜,沒有一般所謂的有天生接受度的缺陷(至少有關IL-II和LIF方面)的問題存在。
Source:Human Reproduction 2006;21:3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