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研究是從尋求生育治療夫婦中,探究粒線體對卵子受精率的影響。
研究結果暗示,卵中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含量對受精的結果關係重大,也可用來解釋某些受精失敗案例。有許多因素可能影響卵子可受精能力,且對不明原因之不孕也影響重大。雖然粒線體在卵子進行受精的這段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但在胚胎發育期間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任職於英國伯明罕大學醫學院的Justin St. John和其同事徵求54位尋求不孕症治療的女性參與此項研究,共有35顆受精卵是來自21名患者,65顆未受精卵子是來自36名患者及從23位患者身上取得42顆退化卵(degenerate oocytes),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分析偵測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含量。
分析結果顯示,受精卵組的平均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複製數(copy number)為250,454,而未受精卵組僅有163,698。退化卵組的平均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複製數只有44,629。有趣地,在男性因素不孕和女性因素不孕患者間與不明原因和女性因素不孕患者間,這兩組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複製數在統計學上有顯著的差異。
最後,研究團隊在文中提到:『根據粒線體去氧核醣核酸基因組表現量來看,我們研究數據明顯顯示粒線體的數量和卵子受精結果兩者間具有重要的相關性。』
◎ 全文刊登於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6; 85: 5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