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項大型回溯性研究顯示:評估精蟲的型態對於顯微受精療程的結果影響微乎其微,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再次探討精蟲型態的評估用於顯微受精治療的價值。
對於傳統試管嬰兒治療的病人而言,有一些研究證據顯示:嚴重的精蟲畸形症(正常型態精蟲比例低於4﹪)患者,治療結果不佳,然而,仍有一些研究結果持相反意見;總的來說,精蟲型態異常的比例是否能夠精確預測試管嬰兒治療結果仍存在一些爭議。
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研究人員所發表的論文於『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上的論文顯示:對於進行顯微受精療程的病人而言,精蟲型態評估與治療結果幾乎看不出任何相關性。
專家指出:在進行顯微受精的過程中,技術人員透過顯微鏡選擇正常型態的精蟲來進行顯微注射,也會將精蟲型態評估與治療結果的相關性減弱,這結果也顯現在最近所發表的一些相關研究中。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根據Kruger的精蟲型態評估標準,從嚴重畸形到正常型態,分別探討進行顯微受精治療後的活產率。
研究人員將1074個進行顯微受精治療的精液樣本進行分析;根據Kruger的精蟲型態評估標準,分成正常精蟲型態0﹪、1﹪、 2﹪、3﹪、4﹪、5~7﹪以及大於7﹪等幾組。每一組的受精結果都很高,都介於74﹪~77﹪之間;而且臨床懷孕率也都很相近,介於49﹪(3﹪正常型態精蟲)到60﹪(0﹪正常型態精蟲)之間。各組的囊胚形成率也都差不多,介於41﹪~50﹪之間。與其它組囊胚比較之下,0﹪正常型態精蟲的這一組胚胎中,適合進行冷凍的高品質的囊胚比例明顯較高(26~31﹪ v.s. 37﹪)。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是由於女性不孕因素在精蟲型態正常率低的這個次族群中盛行率低所造成,所以原發性不孕問題出在男性因素。
在所有次族群中,每次胚胎植入的活產率也都相近,介於44﹪~56﹪之間。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進行顯微授精的病人而言,以克魯格嚴格的精蟲型態評估標準並無法預測受精率、臨床懷孕率、囊胚形成率或是囊胚品質;精蟲型態這項參數對於活產率也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技術人員在顯微授精的過程中已經藉由顯微鏡篩選出型態正常的精蟲來進行顯微注射,因此使得來自嚴重的精蟲畸形症檢體的施術結果相當好。但是若嚴重的精蟲畸形症合併寡精症的精液檢體就可能會影響施術結果,因為這種情形之下要抓到正常精蟲進行顯微注射比較困難。在這項研究中,已經把那些精蟲濃度低於每毫升100,0000的男性排除,因為精蟲太少與精蟲型態評估的邏輯問題有關。
本研究全文刊載於: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9;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