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已確定出一個與胚胎著床有關的基因,此基因可製造一種子宮蛋白質,即為人所知的C/EBPb,而此蛋白質是由雌激素和黃體素來調節的。研究人員表示,在老鼠身上必須存在此種蛋白質才能引發懷孕。該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一項老鼠缺乏C/EBPb模式,藉此模式來觀察胚胎著床時荷爾蒙與接受器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C/EBPb在子宮對於類固醇荷爾蒙的反應上是不可或缺的,該研究刊登於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正常而言,C/EBPb在老鼠排卵後胚胎著床重要時期的4天當中,會急速地大量分泌,在該期間,胚胎會附著在子宮壁上,最後成功著床,之後,透過胎盤得到母體的血液供應。而為了達成此種連結,子宮組織必須發生一項重要的改變,名為decidualisation,才能使得胚胎與母體血液有連結。該研究的主持人Milan K. Bagchi教授表示,他們在老鼠身上已清楚地證明出,假若缺乏C/EBPb,即不會產生decidualisation,他們將取自健康老鼠的胚胎植入缺乏此基因的老鼠,結果並未成功懷孕。
該研究的協同作者,來自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t Illinois的獸醫生物科學教授Indrani C. Bagchi相信他們的發現對於不孕症的治療將有所助益,目前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平均約為25%,其中主要的問題是,當施行胚胎植入時,子宮常常並未處在最佳狀態,而因為無法得知當時子宮是否已預備好等待胚胎的著床,所以通常會植入一顆以上的胚胎,並希望其中的一顆可以順利著床,因此,未來的研究希望能將C/EBPb定為一項標記,藉以正確地曉得子宮內膜是否已預備好,如此可以突破施行上的缺點。目前,我們已在人類發現此種蛋白質,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是否在人類身上也具有與老鼠身上相同的功能,假若是的話,此種蛋白質的存在將可成為一項預測子宮內膜是否適合懷孕的重要指標。
南加大的生殖醫學教授Richard J. Paulson回應以上的研究報告時指出,臨床醫師們對於協助病人克服胚胎著床問題上已有有效的對策,且研究的發現與人類之間仍有很大的距離,Paulson教授表示,對於摘除卵巢的婦女給予雌激素和黃體素之後,仍然可以像擁有正常功能卵巢的婦女一樣地懷孕。他又指出,目前既未發現有哪些婦女對於以上荷爾蒙的給予沒有反應,且該研究亦並未增加我們對於影響懷孕之關鍵因素的整體性瞭解。
(by Dr. Kirsty Horsey, Progress Educational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