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的定義:
是指在懷孕二十週之前的懷孕中止,依照其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期或晚期流產。早期流產是指懷孕前十二週的流產,而晚期流產是指發生在懷孕第十三至十九週之間的流產。
◎流產的發生率:
在所有已知的懷孕中,約10-15%會發生流產。而第一次流產經驗之後,再次流產的機率約20%。對習慣性流產的孕婦而言,下次懷孕再發生流產的機率則高達50%。一般而言,每次懷孕發生流產的危險性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而逐漸降低,雖然大部份的自發性流產是在懷孕八週以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實際上,胎體可能在懷孕八週前即已發生問題,而一旦經由超音波確定活胎以後(如偵測到胎心跳),僅約2-3%的孕婦會再發生自發性流產。
◎流產的原因:
流產發生的原因雖至今仍有些尚未完全明瞭,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染色體異常
在流產兒中,約50%會發現有染色體異常,而染色體異常亦是發生自發性流產的主因。染色體異常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在精卵形成時或胚胎分裂時出問題而造成。基本上,對於單次流產的夫婦,其胎兒染色體異常是屬偶發現象與夫婦雙方本身的染色體是否正常無關。然而,對於曾經流產三次以上的夫婦而言,則約有10%的機率是夫婦本身染色體有問題。
(二)免疫功能異常
可分為以下兩種,其一為自體免疫,即母親本身有免疫上的疾病;其二是異體免疫,即母體會排斥胎兒或胎盤等外來物質的免疫反應。
自體免疫:大約三分之一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婦女是沒有症狀的,三分之一會有靜脈或動脈栓塞的病史,而另外三分之一會發生如紅斑性狼瘡等比較嚴重的疾病。目前知道此種病人血液中會產生一種抗燐脂抗體導致血液凝集出問題。其造成流產的真正機轉至今仍尚未了解,不過從流出的蛻膜和胎盤上會發現血管有栓塞的現象,可能就是引發流產的原因。此種意外在懷孕任何時期都可能發生,少數能倖存的胎兒,九成以上會有發育遲緩的現象。目前對於此類孕婦的治療方法是每天給予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和皮質類固醇,可有效地改善懷孕的結果。
異體免疫:由於胎兒一半的組成是來自父親,對母體來說屬外來物,因此母親的抗體會對胎兒或胎盤組織產生排斥反應。正常情況下,懷孕婦女會製造一種阻隔性因子將本身的白血球圍住,以防止其將胎兒組織視為外來抗原而加以破壞。而對於曾經多次流產的夫婦,可能因夫婦雙方的組織抗原過於接近,以致母體無法辨識胎兒為外來物而不產生這些阻隔性因子,使得母親的淋巴球仍然會去攻擊胎兒導致流產。對此種習慣性流產的夫婦,一般使用先生或第三者的淋巴球作減敏治療使太太產生阻隔性因子可減低流產發生的可能。
(三)內分泌異常
最常見的原因是黃體素不足,診斷方法是在排卵後,即黃體中期抽血檢查血中的黃體素濃度,若低於 9 ng/ml即表示黃體素不足,或者作子宮內膜切片,若切片結果與實際月經天數相差兩天以上,亦可視為黃體素不足。另外,肥胖、甲狀腺功能低下、泌乳素過高、雄性素過高等也都是造成流產常見的內分泌問題。
(四)子宮構造異常
可分先天或後天性子宮構造異常,前者較常見的有雙子宮和子宮中隔,後者可因子宮肌瘤、腺瘤或子宮內沾黏而造成。其診斷可藉由腹腔鏡、子宮鏡、超音波或輸卵管攝影等檢查而得知。
(五)感染
舉凡多種病毒、細菌、霉菌、寄生蟲和原蟲類等病菌都可能引起流產。
(六) 其他因子
其他如孕婦本身藥物的使用、週遭的環境、全身性疾病、壓力等因子亦可能導致流產的發生。
◎結語:
初次流產有時很難避免,但預防再次流產並非不可能,若您曾經有流產的經驗,則下一次懷孕時就須特別小心,必要時應接受適當的檢查和治療,並與醫師充分合作、遵照醫囑,以防再次流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