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婦產醫師協會(ACOG)日前發佈了妊娠期高血壓臨床指南,強調在新發高血壓患者中不應繼續將蛋白尿視為診斷先兆子癇的關鍵標準。
ACOG表示,血小板計數下降、腎功能不全、嚴重頭痛、心肺功能受損和肝功能損傷,與蛋白尿同等重要。在妊娠20周或以後,在新發高血壓的同時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種,即足以確立先兆子癇的診斷,即使患者並無蛋白尿。
該指南作者之一、ACOG前主席、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母胎醫學部主任James N. Martin博士指出:“臨床醫生們青睞確切的數字,但有時候數字會誤導我們。”對產婦死亡率的審查顯示,等待蛋白尿出現可導致干預延遲或漏診,因為並不是所有先兆子癇患者都會出現蛋白尿。
這部新指南將替代2002年ACOG實踐公報Obstet. Gynecol. 2002;99:159-67。除了修訂診斷標準和精確定義疾病嚴重程度指標之外,作者們還試圖解決一些重要的治療挑戰:本已患有高血壓疾病的患者發生先兆子癇;有和無嚴重症狀的先兆子癇患者的引產時機;皮質激素的使用;產後先兆子癇的識別與治療。
本指南的確強調了一個明確的數字,對於臨床醫生而言應該是有用的:建議無嚴重特徵的先兆子癇女性患者在妊娠37周時分娩。Martin博士指出,在妊娠37周時分娩的建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2009年一項荷蘭臨床試驗。在該試驗中,756名女性被隨機分配到妊娠36~37周引產組或期待療法等待分娩組。結果顯示,妊娠37周時引產的受試者僅有31%發生不良結局,而採用期待療法者有44%發生不良結局。
這部指南將先兆子癇分為有和無嚴重特徵兩類,但反對使用“輕度先兆子癇”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具有誤導性。“任何形式的先兆子癇都不應被輕描淡寫稱‘輕度’。”
新指南不僅將蛋白尿的地位下調為先兆子癇的重要診斷標準(而不再是關鍵標準),而且不再將蛋白尿視為判斷先兆子癇嚴重程度或決定是否引產的重要指標,原因是尿蛋白量並不能預測母體或胎兒的結局。
胎兒生長受限曾被認為是診斷重度先兆子癇的主要標準之一,現在不再被用於先兆子癇的診斷,而是被視為先兆子癇患者分娩的指徵。先兆子癇患者的胎兒極小(小於第5百分位)與臍帶血流異常有關。
該指南強調,先兆子癇有可能在分娩後才首次出現,或者在產後進一步惡化而不是改善。對所有產後患者進行有關出院後新發先兆子癇或症狀加重的教育是明智的做法,這有助於使接手的醫生提高警惕和及時給予治療以防止問題出現。
新指南在預防方面著墨不多。未建議採用維生素C和E預防先兆子癇,但建議對發生早產重度先兆子癇的患者從孕早期末開始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生物標誌物。” Martin博士補充道,儘管胎盤生長因子和其他潛在早期標誌物的相關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但還沒有任何生物標誌物能夠在臨床上常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