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經說Bye-Bye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 陳怡文 醫師

  「淑屏是18歲的高中生,每次月經來時總是肚子痛的很厲害,痛到臉色發白、冒冷汗,甚至躺在床上無法上學。媽媽心疼女兒,自認為女兒是「冷底」,月經來時熬中將湯,月經乾淨後又燉四物湯給女兒進補,結果不但經痛情形沒改善,反而臉上青春痘愈長愈多,而且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的情況。」

  「米雪是30歲的家庭主婦,育有一女已六歲,因患有子宮內膜異位,每次月經來小腹痛甚。聽街訪鄰居說:女人經後都要服四物湯調理。所以近幾年來燉了不少四物湯吃,但月經卻愈來愈提前,經量愈來愈多,且伴隨大量血塊。因經血流失過多,已出現貧血的症狀,而且經痛情形非但沒改善,在超音波追蹤檢查之下,子宮內膜異位瘤竟一直在長大。」

  在中醫婦科門診常遇到這類經痛的病人,為什麼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女科聖藥—四物湯—沒有效呢?到底中醫是如何看待及治療痛經的呢?

痛經的定義

  痛經是指女子在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部,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噁心、嘔吐、腹瀉、全身無力等症狀,且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痛經的分類

一、原發型痛經:
  是指經來疼痛但無明顯的生殖器官病變者,多見初經後一至二年開始出現。大多與內分泌失調或精神因素有關。上述淑屏的例子即是屬於這類型。

二、次發型痛經:
  是指經來疼痛伴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子宮內沾粘、或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異常等,多發生在初經後較多年。米雪的例子即是屬於這類型。

中醫的觀點

「不通則痛」,中醫認為經痛大部分是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但有少部份則是因為病人本身氣血
衰弱,造成子宮供血不足而疼痛,稱為「不榮則痛」。

中醫認為痛經病人的體質大致可分成下列幾型:

  1. 氣滯血瘀:
      即骨盆腔的氣血循環不良。這種疼痛通常很劇烈,小腹或脹痛或刺痛,甚至痙攣痛,且經血中常伴有大量血塊,血塊排出不暢則疼痛加劇,血塊排出後疼痛稍減輕。一般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即屬此型。這種病人最忌自行服用四物湯、八珍湯、中將湯或十全大補湯。因為不當的進補會讓子宮更加充血,肌瘤會更形擴大,子宮內膜異位所造成的腹腔及骨盆腔沾粘也會更加嚴重。中醫的治療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在經前期或行經期時加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藥,如桃仁、紅花、川楝子、延胡索、蒲黃、五靈脂等。

  2. 寒凝胞中:
      病人曾經在月經期間冒雨涉水,或經行貪食生冷,或平時過於貪涼,或生活環境過於濕冷,導致經血為寒所凝,排出不暢而引起疼痛。臨床表現為經行小腹冷痛,熱敷、喝熱茶或熱薑湯則疼痛可稍緩解。可伴隨經行怕冷身痛,經量少,經色暗黑有塊。此類型之病人平常最忌貪涼飲冷,尤其經前及行經期間,生冷瓜果及冰涼飲料絕對不可碰,並要注意保暖,以防胞宮再次受寒。臨床上也曾見到工作上要常進出冷凍庫的婦女患有這種寒凝痛經。常用的藥物有小茴香、吳茱萸、艾葉、烏藥等溫經散寒、暖宮止痛之藥。

  3. 濕熱下注:
      這種體質的人容易陰部或骨盆腔發炎,常見的症狀為帶下量多味臭、色黃綠、質黏稠,甚至似豆腐渣樣,陰部搔癢,小腹悶痛。而月經期間則出現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並伴隨經質黏稠味臭,或可見黏膜狀物排出。此類型的病人骨盆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而且身體對水分的代謝不良,造成中醫所謂的濕熱體質。治療時首先應改善體內發炎反應,清除體內代謝廢物,不適合急於進補,愈補會讓發炎更加嚴重。平常應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飲食方面要避免寒涼之品,以免阻礙氣血循環。燒烤炸辣或溫補上火的食物也要少吃,以免發炎反應更嚴重。常用的治療藥物如龍膽瀉肝湯、黃柏、土茯苓、地膚子、銀花等。

  4. 氣血虛弱:
      常見於本身即有貧血體質的人;或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人或大病久病後氣血衰弱的人;或因患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症,造成每月經血流失過多而貧血的人。此類型之痛經,多見於月經前或經淨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經量少,經色淡,質清稀。可伴見頭暈眼花,神疲乏力。
      屬於此型之病人,在月經乾淨後可多吃ㄧ些鐵質含量高及補血的食物,如葡萄、櫻桃、波菜、髮菜、紫菜等。若要藥補,可經醫師診療之後,服用益氣補血之品,如人參養榮湯或聖愈湯加減。

  5. 肝腎虛損:
      素體肝腎本虛,或多產房勞損及肝腎。可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經量少,色暗。伴隨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腹空墜。此型之病人應以滋補肝腎為主,並避免熬夜,房室過度。飲食要避免溫燥傷陰之品。多食用滋潤養陰、含黏液質高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帶芽、昆布、髮菜、香菇、地瓜葉、皇宮菜等。常用的藥物為六味地黃丸或二至丸加減。

針灸治療

  在痛經發作時可配合針刺合谷、公孫、三陰交穴,有助於即時緩解疼痛。

總結

  痛經的病因複雜,容易反覆,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更要有耐心與醫師配合治療。除了用藥之外,平時應注意精神的調養及情緒的管理;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熬夜;經前及經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忌涉水、游泳。服用止痛劑只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會造成藥物的依賴性,劑量會愈吃愈重。中醫的治療則是依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用藥有所不同,且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狀況,給予最適合的藥物調理。但對於痛經治療的關鍵期是在經前五天到經行第三天,這段時間及早用藥預防,則經行不適可減至最低。若能堅持週期性治療,經痛一定會逐月減輕,終至消失。

上一頁